您现在的位置: 遂宁市科学技术协会>> 科学生活>> 详细内容

“脂肪味”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01日 点击数: 收藏 打印文章

“脂肪味”是怎么回事?

内容来源科普中国-科普文创  

  刚出锅的鸡汤面端来,腾腾热气中泛着晶莹的油花,香气诱人;骨头汤里拿起一根棒骨,一大口吸掉其中骨髓,酣畅淋漓;将巧克力轻轻放入口中,甜甜的滋味弥漫口腔,浓醇丝滑;把大块的东坡肉放入口中细细咀嚼,幸福的感觉慢慢在舌尖漾开,肥而不腻….

  虽然有很多人痛恨它,有很多人设法远离它,但是它的存在,对我们是一种永恒的诱惑。

  我们需要脂肪。

  可是,脂肪的味道是什么?

  即使是对于专业吃货,这个问题也不太好回答。脂肪有味道吗?对于那种肥厚油腻的感觉,我们把它称作“触感”更准确呢,还是称作“味觉”更准确呢?最近的一些研究告诉你:脂肪很有可能是有味道的。那是一种完全不同于酸、甜、苦、咸、鲜的第 6 种味道!它藏得那么深,那么隐蔽,直到最近,才终于被我们发现和了解。

  基本的味觉

  我们日常吃的食物多种多样,味道也各不相同。但是,正如一首动人的歌曲是由最简单的音符构成的一样,我们品尝到的“味道”也是由最基本的味觉单位构成的。

  一般认为,酸、甜、苦、咸、鲜是人类最基本的五种味觉。我们品尝到的丰富繁杂的美味,都是由这五种基本味觉组合而来。

  人类之所以演化出味觉,是趋利避害的结果。在基本味觉中,甜、咸和鲜分别代表着糖类、电解质和蛋白质,这些都是我们生存必须的营养来源,而苦味代表着可能有毒的生物碱,酸味代表着未成熟或腐败的食物。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先需要尽力避免的。

  但,你有没有发现:在三大能量来源(糖类、脂肪、蛋白质)中,唯独脂肪,没有一种味觉来代表它。作为能量密度最高的营养物质,这看起来很不寻常。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脂肪可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宝贵资源啊。

  很长时间内,这种不寻常一直被当做生物界的众多特例之一,渐渐被人遗忘。直到一种神秘受体的发现,事情才终于有了转机…

  神秘的受体

  这个神秘受体的名字叫 CD36,这种受体蛋白首先是在 2005 年,由法国勃艮第大学(University of Bourgogne)的研究者们发现的。它就像其他的味觉受体蛋白一样,存在于小鼠的味蕾中。研究者惊奇地发现,这种受体能和脂肪酸发生特异性结合,使小鼠对脂肪酸溶液产生偏好。而没有 CD36 受体的小鼠对脂肪酸则没有偏好。于是他们认为,很有可能这种受体引起了小鼠对于脂肪的一种“味觉”。[1]

  虽说小鼠和人类,在生理结构上已经很接近了,但小鼠毕竟不是人啊,人类有没有类似的机制呢?

  答案是肯定的。这个研究是 2012 年由 Marta Yanina Pepino 等人做出的。他们调查了 21 个人类的被试,这些被试拥有不同的基因类型,导致了他们味蕾上的 CD36 数量不同。研究发现,如果味蕾上 CD36 受体数量比较多,那么这个人对脂肪酸就会更敏感一些。如果受体数量少,则对脂肪酸不敏感。这个研究首先证实了,人类味蕾中的 CD36 受体确实能影响到人类对脂肪的敏感度![2]

  到这里,科学家终于明确了一个事实:这种叫 CD36 的神秘受体,真的和我们对脂肪的感觉有关系。

  当然,一些别的研究揭示了,除了 CD36 之外,很可能还有一些别的受体的作用。例如,G蛋白偶联受体中的 GPR120 和 GPR40 可能也与脂肪识别有关。不只是受体蛋白,一种叫 TRPM5 的离子通道可能也在脂肪的识别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这是不是表示,一种新的味觉就被发现了呢?科学是严谨的。虽然分子机制已经逐渐明确,如果没有证明“我们真的品尝出了一种特殊的味道”,那也不能说明问题。

  未知的美味

  时间跨越到了十几年之后的 2015 年。这次的研究是普度大学(Purdue University)的研究者们做出的。他们用的研究方法是食品研发中最常用的方法——感官分析。

  被试被分隔在独立小隔间内,夹上鼻夹,以排除嗅觉影响,他们依次品尝面前摆放着的13个样品,然后尝试按照不同味道把它们归类——例如,葡萄糖和果糖应该归在一类,因为它们都是甜的。醋酸和柠檬酸应该被归在一类,因为它们都是酸的。诸如此类。

  在这 13 个样品中,有 4 个样品都是脂肪酸样品。分别代表短链、中链、长链的脂肪酸。如果“脂肪味”存在的话,大多数被试应该能清楚地感受到脂肪酸样品和其他样品的差异性,从而把它们单独归为一类。即使他们无法用语言描述这种差异。

  实验的结果是,绝大多数被试可以轻易分清甜味,咸味和酸味,并把它们正确归类。但是对于苦味、鲜味和那些脂肪酸样品,那些被试就会“混为一谈”,做不出有意义的区分。这可能是由于甜、咸、酸这些常见味道太过容易辨认,导致了其他味道就相对“模糊”了。

  于是,研究者做了第二次实验。这次的样品只有苦味,鲜味和脂肪酸样品。这次的实验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果——对于长链脂肪酸,大部分人都做出了成功的区分。而对于中链和短链脂肪酸,一些被试描述自己体验到了“刺激性味道”和“酸味”,但毫无疑问的是,那是一种不同于苦味、鲜味的全新味道。

  项目负责人马特(Richard D. Mattes)教授宣布第六种味道被发现,并把这种味道称为 Oleogustus。这是一个拉丁语词汇,意思就是“脂肪的味道。[3]

  这项研究的成功,加上前面发现的分子机制,两者互相照应,使得“脂肪味”存在的证据加强了很多。虽然目前暂时没有得到广泛的承认,但我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脂肪味”的证据不断增多,成为公认的“第六味觉”其实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脂肪的馈赠

  那么,新味道的发现究竟有什么样的用处呢?

  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 100 多年前的 1908 年吧。那个时候,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教授第一次从海带里提取出了谷氨酸,并第一次提出了“鲜味”的概念,他为自己的发明——谷氨酸钠申请了专利。

  一年之后,谷氨酸钠(味精)开始量产。

  现在,味精已经走向世界,成为了厨房中必不可少的调料之一了。

  我们完全有理由想象,知道了“脂肪味”的秘密后,我们就可能研发出一些拥有“脂肪味”,但是不含脂肪的替代品。那时候,我们用这种替代品制作食物,既能符合低脂的健康要求,又能产生类似脂肪的风味和口感。这不是太妙了!

  当然,真正的好处不只是这些。当我们明确了脂肪味的形成机制,不同脂肪味道和强度的区别,以及脂肪味和其他味道的协同/拮抗作用之后,对新产品的研发,也会起到一个关键性的指导作用。这样,我们就可以开发出更加美味和健康的食品了。

  Reference

  [1]  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potential-taste-receptor/

  [2]  Pepino, M. Y., Love-Gregory, L., Klein, S., & Abumrad, N. A. (2012). The fatty acid translocase gene CD36 and lingual lipase influence oral sensitivity to fat in obese subjects. 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 53(3), 561-566.

  [3]  Running, C. A., Craig, B. A., & Mattes, R. D. (2015). Oleogustus: The unique taste of fat. Chemical senses, bjv036.

  [4]  Keller, K. L., Liang, L. C., Sakimura, J., May, D., Belle, C., Breen, C., ... & Chung, W. K. (2012). Common variants in the CD36 gene are associated with oral fat perception, fat preferences, and obesity in African Americans. Obesity, 20(5), 1066-1073.

  [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aste#Fattiness

上一篇:长沙

下一篇:《自然》网站盘点2017年重大科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