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北京赋予自动驾驶路测合法化地位值得点赞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30日

科技发明都是新生的事物,很多发明创造尤其是颠覆性的发明创造,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无法可依。而无人驾驶相关政策比预想快得多。日前北京发布两份文件,赋予了自动驾驶路测合法化地位。对这种效率应该点赞。

/评论员 李鹏 编辑 吉菁菁

在很多人的期盼中,中国正在发展的无人驾驶车终于迎来了政策的解禁,而且比人们的预期来得更早。

12月19日,北京市交通委发布《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 和《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对自动驾驶车辆和驾驶员行进了详细规定。这两个文件的发布,赋予了自动驾驶路测合法化地位,对推进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无疑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也是相关研发企业或者科研机构急切期待的。

这几年,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关人士已经在各种呼吁我国应该尽快完善无人驾驶的相关法律法规,为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测试和商业化应用提供制度保障。北京现在的行动虽然还只是地方性的法规和管理举措,但其第一个吃螃蟹,已经开创了良好的示范意义,可以为其它城市的跟进提供借鉴和参考,也将进一步推动国家层面法律法规出台的进程。

 

对无人驾驶车的研发者而言,目前在北京,他们也不必违规冒险和偷偷测试,而是有了可以具体操作的规范。比如法规中规定申请道路测试的车辆必须符合国家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并且具备自动、人工两种驾驶模式,可在两种模式间随时切换;上路测试期间,车辆属于“有人驾驶”状态,正常情况下,测试驾驶员监控车辆的运行;特殊或紧急情况下,由测试驾驶员接管测试车辆进行驾驶操作,确保车辆行驶安全,测试的车辆还必须安装监管装置,可以随时监测驾驶员的驾驶行为;上路后,测试单位必须购买交通事故责任保险或赔偿保函,如果测试车辆在测试期间发生事故,按照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规定进行处理等等。这些规定,让无人驾驶车有了上路测试的具体标准。

随着文件的出台,北京也将推出第一批测试道路。也就是说以后在北京进行无人驾驶车的测试,只要在规定的地方按规测试就可以了。对目前正在开足马力研发无人驾驶车的厂商而言,这实在是久旱逢甘霖。2017年7月,百度掌门人李彦宏因为乘坐自动驾驶车驶上北京五环而吃了罚单,一时之间,一方面社会公众已经可以切实感受到无人驾驶汽车已经梦想照进现实,另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则成了应用无人驾驶车的最大羁绊。现在政策的解禁,很好地解除了无人驾驶车研发者身上的羁绊,这必将迅速推进无人驾驶车的发展。

科技发明都是新生的事物,很多发明创造尤其是颠覆性的发明创造,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无法可依,如果按照现行政策法规予以处理,根本就无法实现上路,最近几年时间,无人驾驶车辆也正是因为这样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法律法规始终是为先进发明创造服务的,但是在新事物面前,很多法律法规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它们也就成了新鲜事物发展的巨大短板。长期以来,在我国很多领域,由于僵化的行政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常常要花很长的时间,这导致的结果是有时会让我国在某些领域错过发展的最佳机遇。

可喜的是,在无人驾驶车面前,这次政策来得比预想快得多。当2017年7月李彦宏的自动驾驶车上路引起社会广泛谈论以后,仅仅5个月后,北京市就专门出台了相关法规。这种效率是值得点赞的。

北京现在采取的这些举措,也可以解除社会公众对无人驾驶车测试的安全性担忧,从而能够为无人驾驶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当然北京市有关政府部门的迅速行动,主要是看到了无人驾驶车的良好发展前景。与现在的电动车相比,它的未来更具有想象的空间。

近些年来,为了减少汽车的尾气污染,电动车成了很多地方政府予以重点支持的产业,但是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其在市场竞争中并不占有优势,由于很多技术还不是很成熟,用车体验也没有革命性的突破,市场推广并不是很顺利,绝大多数开惯了汽油车的人也不愿意将自己的车换成电动车,因此电动车的发展主要是来自市场的增量,并且很多地方不得不实施高额的政府补贴予以支持。

未来汽油车换成无人驾驶车,这是一种全新的技术理念和体验,尽管现在技术还不是很成熟,但已经早早吊足了市场的胃口,很多汽车司机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体验一把了。更为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比人性更为稳定可靠,它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从理论上讲,更有利于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发展无人驾驶车,就会推动现有汽车存量的升级,其也会减少车辆的市场增量。

自动驾驶是提升道路交通智能化水平、推动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带动交通、汽车、通信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利契机,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突破性进展,自动驾驶核心技术将会变得更加成熟,并变成能够让众多普通人使用的产品。

从某种意义上讲,无人驾驶车这种新型的技术才是真正能够推动消费升级的供给侧改革。它未来的发展将会给整个汽车产业及公路交通带来划时代的变革。

本文转自《科技生活》周刊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