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第三只眼睛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01日

 

第三只眼睛

内容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文创  

  许多人都对西游记里的二郎神印象深刻,因为他的额头上长了第三只眼睛。人们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遥远的传说,其实不然,在人脑的间脑脑前丘和丘脑之间,有人体的第三只眼睛,在医学上称作松果体。松果体是由原始脊椎动物的松果眼发展而来的一种内分泌腺体,在高等脊椎动物中,为一卵形小体,位于间脑背面。人的松果体位于第三脑室顶,故又称为蜂蜜脑上腺,其一端借细柄与第三脑室顶相连,第三脑室凸向柄内形成松果体隐窝。长5~8mm,宽3~5mm,重120~200mg,是灰红色、类似于豆状的椭圆形小体。

  很多人不相信松果体是人类的第三只眼睛,觉得很不可思议,但研究证明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生物学家早就发现,早已绝灭的古代动物头骨上就存在第三只眼睛的眼框。后经过一番研究表明,不论是龟鱼鸟兽,还是人类的祖先,都曾有过第三只眼睛。只不过随着生物的进化,这第三只眼睛逐渐从颅骨外移到了脑内并隐藏起来,成为了我们所谓的松果体。人的肉眼也像照相机的镜头起对焦、采集光线的作用,而松果体却是像照相机的CCD或底片起真正感光成像的作用。人体的松果体在儿童时期比较发达,但到7岁以后开始退化。许多人认为这是我们的生物学第三只眼、“灵魂的座位”、“启蒙的中心”。

  在历史上,松果体曾是一个深具神秘感的腺体。最早对松果体进行描述的是古罗马医学家与解剖学家盖伦。他解释了松果体名字的来历(与石松的果实大小与形状相似),并从医学的角度描述了它的功能。后来,古代晚期的波希多尼、梅修斯等人提出了心理的脑室定位说,认为各种心理机能定位于不同的脑室,头部前面的脑室负责想像,中部的脑室产生理性,后部的脑室负责记忆,居于间脑顶部的松果体从此与心灵发生了关系。经由中世纪奥古斯丁等人的改造,生理学的松果体又附上了某些神秘的机能,成为了规范人类的心灵的场所。再后来,一些人利用解剖学证据,认为松果体是人类退化的“第三只眼”,甚至被人为地附上了宗教的意义。

  笛卡尔选择松果体作为身心交互的场所,并不只是看中了这个腺体的神秘性。他在《论灵魂之情》中给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合乎逻辑的、有趣的论证过程。他认为人的器官大都是成双、对称的,脑部的其他器官也都是成双的,比如人都长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但为什么在同一瞬间,人却只有一种稳定的、简单的想法呢? 是什么使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两幅图画、耳朵所听到的两种声音,合成了一体?笛卡尔认为这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大脑中唯一不成双成对的松果体,正是它将这些感觉和谐地汇聚在一起。从其中我们可以简要地看出笛卡尔的身心交感思想,以更深一步了解他对“心灵如何被感知”的回答。

  松果体即道家所谓的天眼,佛家言识海,亦称天眼证智通。若练功有成,便能观人气色,透视人体,预知祸福,预测未来,照佛家所说,既色界天的眼根超越了大地的远近,时间的过去和未来,一切现象都能明见。在很多佛教画像及雕刻中,可以看到脸部有出现三只眼的情况。古今中外的文明与教派都热衷于研究松果体与第三只眼、天目。在许多古老文明的神像、祭司的面具上,或印度的佛像,道家的神像上在额头的部位都不约而同地刻画者这一只眼睛。各种信仰与宗教也都有相似的标志来表现神的全视之眼。

  世界各大宗教、文化与传统信仰,都有文献探讨松果体。纵观人类历史记录,松果体曾经被作为人类精神启蒙的象征代表,自古以来它又称神秘的第六脉轮或第三眼,是知识与大智慧之眼,它是整个历史的神圣象征。有人说,松果体具有预见未来的作用,目前尚未被定论。但它确乎是一种古老智慧的集大成者。

  我们知道,人类是经过漫长的历程进化而来的;鱼类上陆进化为两栖类,然后完全脱离水域进化为陆地的爬行类和哺乳类,最后才进化为人类。具体地说,总鳍鱼类分为两支,其中一支(骨鳞鱼类)脱离了水域。逐步进化为人;另一支比较保守(空棘鱼类),始终没有离开水。现在的矛尾鱼类就是后者的后代。

  墨西哥丽脂鲤(Astyanax mexicanus)也叫墨西哥盲鱼或无眼鱼。这种鱼生活在墨西哥一些地下山洞中。鱼体呈长形,侧扁,尾鳍呈叉形,头较短,体长可达8厘米。由于这些盲鱼没有完整的眼睛结构,科学家一直以来都以为它们不能视物。但是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员Masato Yoshizawa却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有一天,在清理实验室里的墨西哥盲鱼鱼缸时,Yoshizawa发现当他移动吸管时,盲鱼的幼儿就会朝吸管的影子游去。这种寻找暗处躲藏的反应通常是那些居住在光源充足地方的鱼拥有的自我保护机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墨西哥盲鱼也有这种反应。

  那么无眼鱼又是怎么视物的呢?墨西哥盲鱼的幼儿虽然拥有非常简单且随着年龄退化的眼部组织,但是这些组织基本上没有任何感光色素。而且当科学家把这些组织切除后,墨西哥盲鱼的幼儿仍然对光有反应。最后研究员才发现,原来盲鱼利用的是它们的松果体。充满视网膜色素的松果体常被人称为“第三只眼”。当Yoshizawa把它切除后,他发现盲鱼不再对光有反应。Yoshizawa的研究伙伴William Jeffery说:“也许墨西哥盲鱼居住的地下山洞里并不是绝对漆黑的,偶尔会有从外面透进来的一丝光线。那么,躲开这些光线将会帮助盲鱼避开捕食者。”来自英国的视觉色素专家Jim Bowmaker表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一些动物的松果体可能能够起到类似眼睛的作用,这项研究直接的证实了这一点。”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有的人睡觉的时候即使遮光甚至戴了眼罩,也依然能够感受到光源。尽管松果体移入了肉眼看不到的颅腔内,不能直接看到外面的世界,但它潜在的功能却没有消失,仍然能感受到光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松果体的感光性也能为说明我们的心情好坏与天气情况有很大关系。阳光明媚、天气晴朗,我们感觉到心情舒畅,而乌云密布、烟雨绵绵,我们感觉郁郁寡欢。这是因为松果体分泌出的褪黑激素,能控制体内各种分泌腺的活动,并且会受到光照的影响,所以当强光照射时,褪黑激素的分泌就会减少,人的心情则会变好;而在暗光下,褪黑激素分泌就会增加,心情则会变得压抑。

  同样,由于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受到的光敏感性,松果体发挥着人体“生物钟”的调控作用。受褪黑激素的分泌受光照和黑暗的影响,因此,昼夜周期中光照与黑暗的周期性交替,就会引起褪黑激素的分泌量相应地出现昼夜周期性变化。每当白昼时,褪黑激素在血浆中的浓度就会降低,反之,夜晚就会升高。松果体通过褪黑激素的这种昼夜分泌周期,向中枢神经系统发放时间信号,转而引发若干与时间或年龄有关的“生物钟”现象。如人类的睡眠与觉醒、月经周期中的排卵以及青春期的到来。新近发现,人体的智力“生物钟”以33为周期进行运转,情绪“生物钟”为28天,体力“生物钟”为23天。这三大生物钟的调拨也是由松果体来执行的。

  并且,松果体在人体内执行着一个神经——激素转换器的功能。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能够影响和干预人类的许多神经活动。松果体的主要激素为褪黑素,属于吲哚类化合物,其分泌呈现明显的日周期变化。两栖类动物褪黑素对其有促使皮肤褪色的作用。对哺乳类已经失去这种作用,褪黑素的生理作用可能通过下丘脑、或直接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抑制性腺活动,抑制性成熟,防止儿童早熟。在1909年一位德国的医师发现一位4岁的男孩提早经历了不成熟的青春期,然后死亡。验尸结果发现这个男孩死于松果体的恶性肿瘤。因此这位医师便假设正常的松果体能在孩童时期产生抑制性发育的荷尔蒙,假使腺体被肿瘤所破坏,抑制的作用便会停止,使得性发育提早发生。

  那么摘除松果体对哺乳动物会有什么影响呢?有科学实验结果显示,摘除大鼠松果体,可以引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减退,运动皮质、体感皮质及海马 AChE 纤维密度减低,原因尚不清楚, 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正常大鼠褪黑激素分泌呈周期性 ,早上4时开始分泌,中午 12 时达最高峰,然后逐渐降低,至晚 7 ~ 8 时降为零,它与大鼠昼伏夜动时性相一致。摘除大鼠松果体,导致大鼠血中褪黑激素浓度大幅度降低,昼夜分泌节律消失,环境光照周期信号不能转变为大鼠机体内源性昼夜节律信号,使机体固有内源性节律紊乱,从而影响睡眠-觉醒周期。研究发现,,摘除大鼠松果体后,大鼠 睡眠时间紊乱、睡眠障碍、易觉醒、精神呆滞。这些可能是造成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原因之一,至于睡眠障碍是否可以造成胆碱能神经损害还尚未报道。而意大利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正常的松果体可能还有防癌作用。因为发现切除松果体后能促进某些肿瘤的生长。

  松果体区肿瘤一般较为少见,松果体肿瘤成人及儿童均可患病,多见于10~25岁的青少年,儿童患者多为男孩。松果体囊肿的起源还未定论,有人认为其来源于松果体的退变。其病理和组织学特点为:松果体囊肿可呈单房或多房,囊壁为三层。内层由胶样组织组成,中间层由松果体实质组织组成,外层由结缔组织组成。囊内液体为蛋白质成分,也可有血性成分。但在确诊的松果体病变临床案例中,我们发现,肿瘤较小时一般无临床症状。肿瘤较大后,可压迫中脑导水管及三脑室引起脑积水,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疼、呕吐症状。侵犯中脑背盖还可出现以上困难。

  松果体相关疾病是一类少见的内分泌腺疾病。其中松果体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以下,松果体钙化不少见,松果体发育不全及囊肿偶尔会有。松果体肿瘤成人及儿童均可患病,多见于10~25岁的青少年,儿童患者多为男孩。

  在临床治疗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松果体肿瘤居于上丘脑的要害部位,手术摘除难度较大。当临床指征明显时松果体瘤已不能摘除,手术死亡率高,手术的危险性强。生殖细胞瘤、绒毛膜癌等对细胞毒化疗敏感,所以应该争取做诊断性开颅探查,做活检得到确切病理诊断。对放疗不敏感的肿瘤尽量手术切除。对颅内生殖细胞瘤应作全颅及脊柱预防性X射线放射治疗,以防止其沿神经轴种殖。目前对化学治疗的经验甚少。松果体钙化病例中,在松果体结缔组织中有脑沙,是松果体细胞分泌的基质钙化而成,大小约为1mm,表现为钙化的粒状或同心圆结构,松果体钙化由幼儿期开始,其大小、数量随年龄增加,至青春期可在颅骨X射线片上表现为钙斑,成年后松果体钙的总含量恒定,不再随年龄而增加。松果体钙化是其分泌活动的结果,并不影响其功能,不是萎缩退化的象征。松果体发育不全较为少见,多伴有性早熟及垂体功能损害。松果体囊肿,是由松果体隐窝衍变而来,并不需手术切除。

  松果体区肿瘤病人术后的护理非常重要,应做好好术后生命体征及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应当持续使用镇静剂和麻醉药的观察和护理,对生命体征和引流管进行观察及护理,拔气管插管时做好充分准备与配合工作。

  如今网络中传的沸沸扬扬的内视事件,总有奇人有着蒙眼看到事物的“神功”,甚至有传言练气功通过脑波看到世界,甚至有家长不惜花费重金带孩子去做激活松果体的右脑培训。但科学家已经解释,所有的认知功能都有物质承载体即大脑,有的人的大脑构造的确异于常人,所以能实现某些特定的功能。如高功能自闭症个体,他们的确具有常人不具备的某些特定功能,如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数出散落一地的牙签的数量,能够记下一张地图中的所有地名等,这些都跟他们特定脑区异于常人有关。脑电波是大脑中神经元的电活动,是一种混杂的信号,虽在医学上会通过脑波图来辅助进行临床诊断,但人类还无法通过任何形式的脑波取代眼睛“看”东西的功能,“用脑电波看物是一种‘胡说八道’的歪理。

  揭穿那些形形色色的“激活松果体”的美丽的伪科学谎言,我们更应该用一种科学的、长远的、理智的、怀疑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培养科学的基本素养。追求科学和真理,道阻且长,而我们,任重道远。

  俄罗斯版本的《知识就是力量》中说:大脑将宇宙中的能量汇集起来,而身体与地面振荡保持一致。所以,松果体能够从宇宙获得超凡的想象力,将其化作神经冲动,到达丘脑下部。然后,这些信号随着神经进入视网膜,视网膜上便出现虚拟的图像,同时,图像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继续传入大脑的视觉皮层,产生意识。”我们所了解的松果体只是冰山一角,在未来,它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心灵如何被感知: 从松果体到镜像神经元.杨文登.心理学探新

  2.去松果体对大鼠学习记忆及大脑皮质胆碱能纤维的影响.徐斌,陈俊抛,周光斗,林煜,高曲文 ,张泓.中华神经科杂志

  3.松果体病变的影像诊断.张淑珍,胥广英.中国医药指南

  4.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松果体MRI研究.邓玲,钱学华,郭轶,徐玉玉,吕发金.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松果体MRI研究.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

  5.133例松果体区肿瘤病人的术后护理. 王晓艳,邱炳辉,邓瑛瑛,夏纯.现代临床护理

  6.松果体昼夜节律生物钟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王国卿,童建. Chin J Hemorh .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