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逐渐变暖,总有些人对隔夜的食物不放心,比如就有人说隔夜银耳不能吃,因为有大量的亚硝酸盐。实际上,这个说法完全是胡扯,亚硝酸盐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容易产生。不过,银耳中毒确有其事,但跟干银耳没啥关系,主要“嫌犯”是鲜银耳。
也许你会说,不是鲜银耳更有营养吗?那你想必是没听过30年前的那些惨案吧!
变质银耳中毒事件
在上世纪80-90年代,随着人工种植银耳的规模越来越大,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陆续出现了一些集体中毒事件。1984年,山东东平县和河南郑州附近连续出现两次银耳中毒事件,共有110人中毒,死亡9人。1988年河北省巨鹿县19人中毒,死亡5人。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经过实验室人员的确认,这些中毒事件全部是因为变质银耳产生毒素。
变质的主要原因有的是在种植环节就有污染,产生“塌耳”现象,也有的是在储藏环节的污染导致变质。
此外,银耳罐头也曾导致类似中毒事件。
无药可解的致命毒素
银耳之所以能够导致人们食用后中毒,是因为一种叫“米酵菌酸”的毒素,这种毒素来自一种细菌,叫“椰毒假单胞酵米面亚种”。
“椰毒假单胞”是一种细菌,最早是荷兰科学家在印尼爪哇岛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发现的,那种食物叫“tempe bongkrek”,是以大豆和椰子粉发酵制作的,这就是“椰毒”的来源。
在中国东北,食用酵米面中毒事件在历史上时有发生,新中国成立后到1975年至少有1800多人因食用酵米面中毒,导致700多人死亡,死亡率近40%,但病因不明。中国为此成立了“酵米面中毒病因研究协作组”,经过近5年的努力才找到这种致病菌并暂时命名为“酵米面黄杆菌”。随后,科学家们又发现变质银耳中毒也是由“酵米面黄杆菌”造成的。
经过孟昭赫教授的深入研究,发现这种细菌其实是“椰毒假单胞”的变种,后被正式命名为“椰毒假单胞酵米面亚种”。它本身并不致命,但它能产生两种致命毒素,分别叫米酵菌酸和毒黄素。中毒后会导致肝肾损伤,引发器官衰竭和死亡。
至今仍没有应对“米酵菌酸”的特效解药,只能采取一般的催吐、洗胃、清肠措施,同时针对患者的症状轻重予以对症治疗,比如保肝、保肾、降低颅内压等。由于中毒者常居于农村、山区,卫生意识差、医疗条件有限、交通不便,往往导致治疗延误,死亡率很高。
没必要购买鲜银耳
由于变质银耳中毒时有发生,各地经常有死亡病例出现,这早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为此,一些地方和部门有专门规定:鲜银耳不允许售卖。在那之后,鲜银耳中毒越来越少,90年代后期和2000年以后已经很少听说银耳的中毒事件了,人们也已经习惯了买干制银耳。
但可能有朋友还是能在一些菜场、农贸市场看到有人售卖鲜银耳,那到底能不能吃呢?答案是否定的。但建议大家不买不吃,并不是因为它一定有毒,而是因为没有必要。
首先,干制银耳保留了银耳中的绝大多数营养,包括多糖、维生素、矿物质等,鲜银耳并不会比干银耳好多少。其次,银耳干制过程中,即使原先有少量毒素污染,在阳光紫外线的作用下也会降解不少。数据显示,鲜银耳中米酵菌酸的检出率远远大于干制银耳,且目前并没有出现干制银耳中毒的。
如果你一定要买鲜银耳,那要注意银耳的手感和气味,比如是否有发粘、发软,是否有霉变、腐败的异味。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千万不要购买了。
此外,自己在家泡发银耳,记住要勤换水,不要泡太久。事实上,炖银耳并不需要泡发,稍微清洗一下就行了,无非是炖的时间长一点而已。
最后再次强调,很多微生物引起的严重疾病或并发症都是小概率事件,包括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格林巴利空弯、李斯特菌、肉毒、椰毒、三硝基丙酸(霉甘蔗)等等,你没见过不等于它不存在,等它真的降临到你头上,后悔都来不及。鲜银耳只是一个例子,告诉你,不必要的风险还是规避一下为好。